第三百五十一章 天下沸腾-《姬唐》


    第(2/3)页

    之后只能看着快毕业的学兄们兴高采烈,而他们只能羡慕嫉妒恨!

    但不是说所有人都能去的,想要去还要经过考核,毕竟朝廷要的人是有数的,要是所有人都涌了过去,到时候朝廷兑现不了诺言,岂不是打朝廷和陛下的脸?

    朝廷是要脸面的,所以,为了公平公正,只能考试,合格的就去,不合格的也别怪谁,只能怪自己学业不精。

    本来这事也就这么定下了,但随着消息传播,地方上不乐意了。

    为什么不乐意?

    当然是绝得不公平,书院怎么了?嗯,我们承认太白书院是大唐第一书院。但也不能这么欺负人啊!

    地方上的书院就不是书院了?那也是大唐的孜孜学子啊,朝廷有这样的好事,竟然只想着太白书院?这怎么能行?

    我们不同意!

    于是,在皇帝和朝廷大佬们目瞪口呆中,请愿的奏折就像雪花一样飞向太极殿。不足一月时间,大唐只要是有书院的地方都上了请愿文书。

    上面没说别的,就是问朝廷,这些学子是不是大唐的学子?是不是大唐百姓?为什么朝廷厚此薄彼,只想着关中的太白书院,却将地方上的学子撇之在外?

    这还是言辞温和的,一些资历老的,或者为人刚烈的官员,直接就大骂当朝的宰相们懂不懂治理国家?要是不行他们上也行!

    这可把房玄龄等人鼻子都气歪了,这都什么人啊!还不行你上?宰相是那么好当的吗?于是大笔一挥,你还是老老实实在地方上待着吧,省的看见了膈应。

    但这件事却不得不处理,毕竟他们说的也没错,总不能将地方上的学子排除在外吧?这成了什么样子?搞不好还会形成地方和长安的对立,这可不是好事。

    “你们都说说怎么办吧!这件事必须马上,立刻解决,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出现乱子。要是被那些老东西打上长安来,朕的脸面和朝廷的脸面算是丢尽了。”

    作为皇帝,李世民也头疼的很。

    之前根本就没想到这一茬,谁能想到地方上竟然反应这么大?不就是去那人都没几个的羁縻州为官吗?一个个都至于吗?

    要是让地方知道皇帝的心声,他们会肯定地点头说:至于,当然至于。

    有门路的,有钱财的,有身份的,只要有一丝机会,加上自己儿子还不是太蠢,基本上都送到太白书院进学了。

    这些人当然不在意,因为起点就不一样。

    但地方上就不同了,师资力量,硬件条件,根本就不能和太白书院相比。

    随着这些年朝廷大力推行教育,世家大族为了争夺人才,也合力当地官府出钱建立地方上的书院。

    虽然他们的规模和太白书院没法比,但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又有藏书支持,地方上有些地方的书院还是办的不错的。

    特别是越繁华的地方更是如此,五姓七望和不少世家大族合力在洛阳建立一座洛河书院,集各大世家之力,有钱出钱,有人出人。

    还别说,世家还是有底子的,就大儒就出现了四位,其他领域也有不少老师在洛水书院执教,这些年也涌现出不少有才华的学子,这在每次科举中就能发现。

    但总体来说,地方上的学子大多以庶民学子为主,他们多是当地官府和有些威望的人发现有可造之材推荐给当地书院的。

    学子们随说不上家贫,但也绝对富裕不到哪去。

    要是考不上科举,他们最大的可能就是成为一个乡间的教书先生,或为了生计投身世家大族,为其打理产业。

    但现在朝廷突然出现这么一道旨意,去三年就有可能成为一任县令。虽然是六品上的下县县长,但只要人口增长,正七品县令是铁板订钉的事情。

    更何况,要是没有这道圣旨,他们中除了极少数人能通过科举为官外,其他人根本就没有机会。

    这次机会要是抓不住,他们再想遇到这样的机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不就是羁縻州吗,有什么大不了的?

    虽然生活艰苦点,但他们都是农家孩子,谁不是吃苦长大的?

    更何况这只是初期艰苦,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带领百姓们建设好当地,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于是,在没有任何串联的情况下,各地书院全都联名上书请愿,希望朝廷给自己等人一个机会,给天下芸芸学子一个机会。

    当地官员一看差点都哭了,这就是民心啊!

    他们泪流满面,自己终于有机会为‘民’请命了。他们等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有名正言顺大声指责陛下,和当朝芸芸诸公的机会了。

    “尔等放心,老夫就是这官不做,也要朝廷给大家一个交代。”

    这是各地官员的心声,不是将大家劝回去就了事了。而是真正的做到言行一致,一个唾沫一个钉。
    第(2/3)页